您的位置:阳光校园 >> 国旗下演讲

做知行合一的中华少年
日期:2018-09-25    阅读:4856    作者:学工处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知行合一的中华少年。

    我校的行知长廊建好了,我仔细观看了行知长廊,深受教育。

长廊介绍了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是王阳明的,一个是陶行知的。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这样的问题。但是老师还是很快做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当大官啊!”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他一脸郑重地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作圣贤。”他有了这样的认知,并一直践行这样的认知,后来,他果然成为圣贤。“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提出来的。

另一个故事是陶行知改名字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陶行知先生出生在皖南古代的徽州,徽州是王阳明的故乡。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还主张“知轻行重”。他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知。”当时的陶行知,正是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青年。他发愤求知,目的就是为了日后去笃行,去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人生抱负。1912年,因为信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遂改名为陶知行。

1914年,他到美国留学,留学期间,确立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他接受了他的老师杜威“从做中学”的观点。1934年他认为“行”应该在“知”前,就把王阳明的话改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就把自己的名字正式改为陶行知。陶行知的名字从“知行”到“行知”的变化,实质上是他新的哲学思想和求是精神的反映。陶行知先生还用一首小诗形象地告诉学生:“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行是知之始,不行便不知。”“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陶行知仍然赞同王阳明的观点,但又与他针锋相对。陶渊明的观点与毛泽东的“实践出真知”相一致。

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呢?

“行”就是行动,“知”就是理论;行动是理论的源泉,理论又来指导行动。陶行知先生用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一生的行动给我们释了什么是知行合一”,怎样才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们陶行知为楷模,把知行合一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当中,做一名中华好少年。

我们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习近平主席告诫我们:“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比如,我们知道要助人为乐。那么,我们就要去搀扶跌倒在地的老人和小孩,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比如,我们树立了为国争光的理想,我们就要刻苦认真地学习文化知识,具备为国争光的条件。

比如,我们知道要诚实,那么,我们就要诚实完成作业,诚实考试。

 

    

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才不会让鲁莽的行动,浪费了我们的大好时光。

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充分地将我们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

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们在有知识的行动中锻炼成真正合格中华少年。

我们每天都要四问自己: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让我们铭记陶行知的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

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和王阳明先生,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中华少年!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上一篇:《走好行知路,做好中国人》
下一篇:老师们,教师节快乐!